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文|筷玩思维 王颖丽
不可否认,餐饮业目前还是处于持续升级发展的上升通道,各类变革和小创新层出不穷,这一点从高端食材的下沉就足以一斑见豹。
模式及产品的变革是近些年经济发展的关键。在2019年的营销峰会上,飞利浦·科特勒直截了当地指出,“五年内,如果你还在按照一样的模式做着一样的生意,那么你很快就要关门歇业了”。
从乐观的角度,每个企业都有五年的周期去做相应的模式变革;在悲观的角度,其实用不了五年,在一到三年的小周期,市场总会冒出更强大的竞争对手;在麻木者眼里,市场上还有大量几十年不变的超级老店。从大环境来看,更有活力、更大体量的企业还是以求变为主。
在微观的角度,高端餐饮近些年并不是很太平,因为一些高端食材总是会逐步下沉到大众消费去,最早是人参、鲍鱼、龙虾、燕窝,直到现在,海参、花胶、和牛等高端食材也加入了百元人均消费的队列。
从高端到大众只是餐饮业模式变革的一个小分支,模式的变化及变革看似线性,其实内涵更多的非线性来自于顾客需求的持续震荡。这意味着,模式变化、变革与升级必然是要以顾客为中心的,食材、菜单、价格不过是工具,如何取悦顾客?这是一家餐饮品牌模式发展的必备修养。
如何以产品取悦顾客?高端下沉是最直接的方法以北京烤鸭的变迁路径为例,在大几十年前,哪怕是北京人吃烤鸭也是逢年过节才有的乐事儿,之后生活慢慢好了,人们则到烤鸭门店来招待亲友,经济繁荣同样带来了竞争的加剧,慢慢地,烤鸭从数百元的人均下降到百来元再到几十元就可以点上半只烤鸭,如果不想去店里,现在在外卖或者小店花十来块钱也可以点一个烤鸭卷。
基于竞争和发展的大势推动,产品下沉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必然变化(之一),如果还在用老模式获客自然跟不上现今的顾客需求。
我们得注意到,烤鸭是餐饮业中规中矩的常态产品,因为它带有一定的美食属性,要知道,不是所有餐饮产品都有对应的美食属性(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总有不喜欢的餐饮产品,如臭豆腐、肥肠、香菜等)。
比如在一些中餐理念下,高端食材通常会和“食补”有着直接的关系,甚至食补的内涵高于美味,比如清代“参翅八珍”中有近半食材是没有本味的,有些产品甚至本味也不好吃,而为了使之愉悦大脑,口欲是不能被拿掉的,厨师为了顺应餐饮原则,自然要将之美味化(无味使之入)。
在八珍中,花胶是一个较为广谱的食材,比起燕窝和鱼翅,它属于有味的食材,再比起熊掌和鹿筋,它又不那么野和稀,因为有一定的餐饮属性优势,花胶可以做汤、做甜点、做小吃、做菜、做主食,甚至还可以拿来烫火锅等等。
近些年,我们也可以看到花胶这一食材在餐饮业的熊熊野心。以广州为例,据筷玩思维了解,以花胶入食的餐厅的人均消费最低可以不到二十元,而最高可达数千元。在一些百来元人均的餐厅,花胶也足以作为特色引流爆品,还有一些花胶鸡火锅门店,目前还尤其受女性顾客青睐。
我们对比了一些高端食材平民化的消费评价,比起海参、燕窝这些,人们对于花胶菜品的赞美涵盖了美味和滋补。一些顾客也直接表明,自己去买花胶要几百上千,还不好做,去餐厅会更便捷一些。
从点评来看,那些最早做花胶鸡火锅的人均客单价可不低,起步就是几百,最高超过千元的也不少,而在近些年,一些新品牌把花胶鸡汤、花胶鸡锅底的价格打到了几十、百来元左右,高端产品的价格下沉通常最能愉悦顾客。
高端下沉是大势,大众才是花胶的新蓝海?在花胶类餐饮,我们以花胶鸡为例,2010年之前以“花胶鸡”为关键词的注册商家数量是“0”,而现今一年内注册的花胶鸡餐厅是总数的12%,可见花胶在餐饮类别的发展是有持续性的。
我们还注意到,花胶这一食材最早更多只是出现在高端粤菜、江浙菜、闽菜餐厅,一般作为汤品。在筷玩思维看来,发展到现在,花胶产品至少完成了三大属性蜕变:
其一是发展属性,从大湖大海的地域菜系进入了全中餐菜谱,比如川菜、东北菜、烤串餐厅,又从主食进入小吃类别。
其二是侵略属性,从经典传统中菜进入了创意菜、西餐、法餐、日料、西式甜点等非中餐菜系餐厅。
其三是变革属性,即食花胶、即热花胶(餐饮料包)相继诞生。
由此可见,花胶确实是一个好食材,它横贯中西、跨越古今,既有餐饮美食属性,又有食补养生属性,可高雅、可大众,可做大菜,也可以当甜点小吃。
具体来看,花胶产品的餐饮化有两个路径:一是最为直接的产品化,比如在菜单中加入花胶菜品;二是将之作为招牌菜,比如花胶鸡火锅。
产品化是最为便捷的方法,商家觉得花胶这个产品可以给消费加分,于是就将之加入了菜单,卖得好就持续卖下去,卖得不好也可以直接下线。以重庆火锅为例,重庆火锅本来是没有花胶鸡锅底的,一些门店为了获客,它们就在鸳鸯锅中加入了花胶鸡锅底,有些则是提供花胶鸡汤这一单品。
在“芳村榕树头叹佬鸡煲”,它的花胶是单品化的,顾客可以在点煲的时候加一份花胶,也可以加入其它菜品做成小炒。在“炳胜”,花胶可以做成卤水凉菜和汤品;在一些烧烤门店,花胶甚至还可以做成烧烤。
招牌化也属于产品化的范畴,只不过高度不一样,产品化不太需要考虑逻辑,比如茶馆可以出花胶甜点作为特色产品,川渝火锅店可以推花胶鸡锅底。而招牌化则需要考虑到品牌,比如花胶鸡火锅专门店,又比如“参花盏放”这家饮品店在品牌名后缀加入了“花胶饮”,门店关于花胶的产品除了花胶饮品外,还有花胶蛋挞。在一些鲜炖燕窝门店,鲜炖花胶同样属于招牌产品之一。
我们注意到,花胶类餐饮的人均在近些年是持续往下走的,大概中高端几近饱和,大众才是花胶的新蓝海。通过价格的下沉实现了客群的下沉,这一步也直接打开了花胶的市场广度。
从餐饮到零售再到零食,花胶的饮食价值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零售渠道,花胶有两类产品,分别是即食花胶和即热花胶。
北京同仁堂、官栈均有即食花胶产品,有常温的,也有走冷链的,为了讨好女性顾客,官栈的花胶产品还有杨枝甘露、木瓜牛奶这些新口味。
零售即热花胶(菜品)主要以花胶鸡、佛跳墙这些产品为主,即食花胶做到了开盖即食,而即热花胶基本得进行加热作为菜肴。目前花胶的零售产品不仅进入了电商渠道,在山姆等大超市也是可以买到的。
有意思的是,花胶零售产品还带有零食的内涵,“花蕉记”将花胶和牛奶搭配,热可变成饮品,冷可成为奶冻,常温则是慕斯的形式,一份只有75克,品牌将之做成了多变随身小零食。
不过零售和零食有着诸多限制,要完全释放花胶的饮食价值还得看餐饮,在所有花胶菜品中,花胶鸡是最为常见的,它可以做火锅、可以喝汤,还可以当主食或者小菜。
作为火锅,西南可以说是花胶鸡火锅分布最为密集的地理位置,西南短短几年跑出了“不站·花胶鸡”、“小红袍·鲍鱼花胶鸡”、“花胶仔·海鲜打边炉”、“围捞·花胶鸡”、“大永发花胶鸡·打边炉”等品牌,还有一些门店也将花胶鸡和椰子鸡放在了一起。
在麻辣火锅的洪流中,花胶鸡靠好喝、鲜、食补、美颜等女性化需求闯出了一条新路,但是这条路还只是刚开始,而其它的,比如花胶饮品、花胶菜品则还没能发展成一个新品类,只能充当菜单上的特色产品以及偶尔的小众消费。
从高端下沉到大众、从餐饮到零售,花胶产品的势能发展是有红利的,这股红利一分为二,餐饮的被花胶鸡火锅品类获取了,零售的则落入了即食花胶赛道。
实际上这其中有四个场景,从堂食的花胶产品再到外卖以及零售和复热,堂食和外卖且不谈,据公开信息,花胶电商到家零售的大多产品几乎都是从代工厂出来的,但在产业链上,餐饮花胶品牌和零售花胶品牌还是分开的,各做各的生意,看起来互不干扰。
花胶电商推出的理念是鲜炖,收到订单后当天鲜炖、当天发出,一般是次日达或者隔日达,我们也看到一些堂食品牌推出了产品周卡,不过大多同样需要提前一天预约,次日通过外卖到家。而一些花胶汤/花胶鸡/花胶鸡火锅,或者是粤菜门店由于每日都要备货,它们反而可以做到即配(只有外卖和堂食)。
在整个需求方面,以花胶鸡汤品门店为例,顾客到店饮食或者点外卖,吃得好了可以直接买花胶干货礼包,又或者点一小份花胶甜点作为零食,可以堂食也可以带走,又或者购买即热包装产品。
近些年,餐饮业“养生”之风渐盛。餐饮和零售以及零食早有打通的案例,花胶类餐饮的消费链还可在目前的基础上更加深入。
依托模式变革来满足顾客需求,以此取悦顾客并实现商家持续盈利,这同样是商家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-leyu·乐鱼(中国)体育官方网站